抖音与快手均立足于短视频行业,二者使用频率相近,因而常被放在一起讨论。然而,实际上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像两件外表相似但本质各异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流量分配的不同
抖音设有内容运营团队,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来调整流量分配。比如举办挑战赛等活动,激发用户创作热情。虽然他们并非刻意操控,但会依据自身价值观来推荐内容。相比之下,快手在流量分配上更注重自然性,不像抖音那样依赖人为操作。这种差异反映了两者在流量分配理念上的不同,一方倾向于引导,另一方则更倾向于自然成长。不同的流量分配策略也会对用户感受和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带来不同影响。
快手在流量分配上更倾向于让用户自然成长,并未采用抖音那种通过挑战赛等强运营方式来操控流量。因此,快手平台上的内容生态显得更为丰富多样,不会因少数热门话题而受到过度影响,每位用户都能按照自己的步伐成长。相比之下,抖音的流量分配机制更易让热门话题快速流行,吸引更多用户投身于热门话题的创作之中。
运营主体的差异
抖音背后有一支专业的运营队伍。他们主动策划并实施各类活动,比如2018年6月推出的以“关注”和“互动”为核心的重大更新。快手自创立以来较少进行大规模的改动,直到2017年下半年才开始频繁内部讨论,这反映出两家平台的运营活跃度和规划策略存在差异。抖音的运营方更倾向于主动行动,持续优化产品以迎合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抖音运营方持续探索改善用户使用体验的新途径,密切观察市场动态。他们特别重视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相比之下,快手运营方起初采取较为放任的态度,到了某个阶段才开始思考产品的未来方向。那时,快手已经成为日活跃用户数超过一亿的平台,面临着如何在高用户基数下提高用户留存率等挑战。
产品规划差别
抖音持续更新产品新功能或进行版本升级,比如推出了类似“短视频版朋友圈”的新功能,这一举措旨在让产品从媒体属性向社交属性转变。自2017年起,快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保持用户活跃度,比如通过引入长图、图集、K歌等功能以及相关硬件设备,来提升用户创作兴趣和使用便捷性。
抖音专注于构建社交联系,通过算法推荐和挑战赛等形式,自上而下推广流行文化。快手在产品发展多年后,尝试推出新功能,帮助用户明确创作方向,更便捷地参与讨论,以维持其庞大的用户基础。
商业化程度的不同
现在,短视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广告和直播。抖音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推出了信息流短视频广告,还尝试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在抖音上购买广告位,但像挑战赛这样的活动并不能保证用户的参与度,电商团队还在打基础。快手在广告投放上较为保守,对广告收入的指标没有硬性要求,一百条短视频中很难看到一条广告,品牌广告的展示位置更是寥寥无几。
抖音在商业发展方面有着更广阔的抱负,正尝试走多样化的道路,力求创新以开拓更多盈利途径。相比之下,快手更注重用户体验,其商业化进程相当谨慎,即便在庞大的用户基础上,也尚未大范围开发广告盈利的潜力。
用户重合与增长情况
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大约有14%的快手用户同时也是抖音用户。这一重合比例有所减少,说明抖音吸引了大量非快手新用户,或是快手用户流失至抖音。春节期间,抖音未进行重大产品更新,却实现了产品能量的显著提升。在时长、日活等关键数据上,抖音与快手持平。这一现象揭示了两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抖音在短时间内使日活跃用户数等指标接近快手,这反映出其产品策略和运营手段颇具特色。快手面临用户重叠和增长难题,需重新评估自身产品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巨头影响下的前景
大型企业将资源投向短视频领域,比如腾讯重新推出微视并给予内容制作者支持。这一举措对抖音和快手产生了竞争压力。这两款应用在缺乏现成的盈利模式可供借鉴时,必须寻找各自的长期发展道路。
面对大企业加入的激烈竞争,抖音和快手必须考虑如何在短视频领域保持稳固地位。他们需要思考是继续推进内部改革,还是寻求外部合作,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路径。
你觉得抖音和快手哪个能在未来更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你的点赞和文章的分享也是我们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