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游戏等行业中,运营商实行的后付费制度及由此引发的坏账问题,构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多维度网络经济难题,这对运营商的成长以及互联网支付方式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运营商的后付费模式
运营商采用的这种后付费方式历史悠长。用户每月底会收到根据自己消费金额生成的账单,随后与运营商完成款项的清算。这种模式曾长期主导着运营商的服务方式。以通信分支营业厅为例,成千上万的用户都在使用这种付费方式。起初,这种模式符合当时的消费习惯,让用户可以先享受服务后结算,从而推动了通信消费的增加。但同时也存在风险,为一些不端行为创造了机会。
后付费机制使得用户在消费上缺乏即时限制。因为结算并非实时进行,不少用户在花钱时不太关注成本,这可能导致消费行为变得盲目。比如,有些用户直到月底查看话费账单,才发现费用远超预期,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消费不当。
爆卡产业的操作方式
爆卡者技艺高超,能大额超额使用话费。过去,有爆卡者每日透支金额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方法多样。其中,部分爆卡者利用运营商与游戏公司结算的时差,故意操控进行超额消费。
有消息称,自电话购物兴起以来,以话费为手段的透支点播和购物产业链便已形成。在游戏推广领域,为扩大影响,某些渠道故意使用爆卡手段增加流量。比如,一些小型的游戏推广平台,为了从游戏制作方那里获取更多收益,采取爆卡手段提升用户数和交易额,从而引发了话费的大规模非法透支。
坏账形成过程与规模
运营商在各地通常将话费结算周期定在1到3个月,坏账则需在结算前予以扣除。这样的结算周期差异为那些恶意操作的人提供了机会。在游戏行业,过去几年内,话费坏账普遍达到30%至40%,而那些被恶意刷量的游戏,其坏账率甚至可高达90%以上。
运营商遭受了游戏渠道和恶意爆卡者等群体的重大经济损失。在互联网早期,对这些行为的管控手段十分有限。许多费用在结算时无法追回,最终变成了坏账。据估算,一些中型运营商的分公司,每年因爆卡问题产生的坏账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增值业务和话费支付的历史
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运营商的增值服务也同步发展。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缺乏便捷的支付途径,运营商提供的话费充值服务成为了众多互联网企业收费的主要方式。许多如今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在初创时期便受益于这种话费支付机制。比如,一些早期的网络小公司,比如提供新闻阅读服务的企业,就是通过话费支付逐步积累资金,从而实现了业务的扩张和壮大。
移动支付逐渐兴起,使得话费支付的作用日益减弱。然而,在其仍具主导地位期间,它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若缺乏话费支付,众多互联网初创企业可能难以在资金紧张初期维持生存和扩张。
运营商的应对措施
中国移动设立了话付宝平台以促进话费支付业务,然而,由于金融监管要求加强,该公司不得不缩减相关业务规模。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对移动开发者社区中的话费支付审核流程进行了调整,并引入了新的计费接口。借助这一接口,用户可以查看计费号码的话费、流量及通话时长等数据,从而便于应用开发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有效降低了坏账风险。
中国电信实施了实名制来规范卡片管理,对增值业务的管理也变得更为严格。采用这些措施后,运营商直接接入的游戏坏账率已降至8%以下,这充分说明这些方法能有效应对坏账风险。
爆卡产业的影响
运营商面临爆卡产业带来的坏账问题,同时移动支付业务也因此受阻。支付宝、微信等新兴支付方式快速崛起,市场占有率上升,而运营商在话费支付方面却因爆卡等问题几乎停滞。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与爆卡引起的坏账风险和支付安全、管理难题有关,导致运营商在发展过程中错失良机。
最后,我想请教各位,现在移动支付这么普及,运营商是否还需关注话费支付业务的进步?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还有在评论区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