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娱乐界,微短剧崭露头角,却过分追求“爽感”,忽略了逻辑和现实,这成为了热议的焦点。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众多对其艺术价值和意义的争论。
微短剧的“爽感”来源
微短剧用各种戏剧性情节吸引观众注意。比如某些甜蜜爱情剧,它们不断地展示甜蜜场景,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样的剧,角色成长和困难几乎不存在,让观众迅速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直接触动人们内心的欲望,尽管这些情节可能不符合现实。许多人工作之余,渴望轻松愉快的娱乐,这类充满快乐的微短剧恰好满足了这种零散时间的需求。而且,它们通过激发情感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刺激观众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的快乐体验。
从观众心理层面来看,这相当于对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的一种补偿。这种满足感源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压抑和缺失。在繁忙且压抑的生活中,许多观众无法达成诸多目标,于是他们在微短剧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微短剧是“电子速食品”
现在的不少微短剧缺乏深度。它们不愿深入探讨,也不追求深刻内涵。不论题材是“甜蜜宠爱”还是“仇恨爽快”,这些微短剧都缺少思想深度。它们就像没有营养的快餐,观众只能用它短暂消磨时光,却无法提供传统优秀文艺作品那样的审美享受。
这类微短剧之所以受欢迎,是快节奏时代的一个缩影。如今,许多人已习惯于快速浏览,比如用五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或读完整本名著。微短剧便是这种快速生活方式下的产物,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缺乏耐心,不愿深入欣赏文艺作品的倾向。
创作的同质化
腰部创作者在业界缺少引领潮流的能力,一旦爆款爽剧问世,他们便纷纷模仿这种成熟的创作模式,以求快速产出效益,减少创意的消耗。然而,这种做法使得网络微短剧的内容质量难以提升,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许多微短剧内容雷同,情节和人物形象几乎没有差异。这种现象在众多低成本微短剧制作公司中相当普遍,新晋创作者未去探索创新之路,反而盲目跟风,创作出缺乏创意的作品。
微短剧的负面效果
微短剧可能导致成瘾、耗财、有害后果。许多微短剧的逻辑加剧了现实压力。比如,有些剧集在处理家庭或社会矛盾时,采用暴力解决暴力、恶行对抗恶行的手法,并不积极。这种剧情的转折往往依赖于金钱、权力地位等不合理因素。此外,一些低俗的“审丑狂欢”类土味剧也在破坏文化氛围。这些剧集不再重视人文思想的感知,缺乏深度和内涵。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有些人会在微短剧上投入很多时间,有时甚至过分沉迷,忽视了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而且,这些微短剧往往需要付费观看,这样一来,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会支出不少费用。
微短剧的艺术性降格
微短剧难以提供精细的观赏感受,观众并不追求过于艺术化的体验,他们更希望能在零散的时间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微短剧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有所欠缺。比如,在剧情的流畅性、画面的美感、演员的表演层次等方面,微短剧的表现并不出色。与传统的电视剧、电影相比,微短剧很少能够有精心打磨的镜头、深入的人物刻画或者富有哲理的对白。
微短剧的发展方向
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行业内的自我约束至关重要。严格的政策指导能保证微短剧在思想导向等方面不出现偏差。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促使制作方自觉摒弃低质量作品。
内容至上,我们应回归戏剧的本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短剧合作项目就是一个典范,它通过丰富内涵、传承文化、借助AI技术以及市场联动等多重途径,显著提高了微短剧的质量,为行业树立了典范。
你认为微短剧今后会如何演变?烦请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