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的短视频平台上,对电影电视剧的剪辑和分割等“二次创作”引起了广泛讨论,究竟这是创新的表现还是侵犯了版权,成为了众人关注的中心议题。
影视剪辑账号的盛行
短视频平台上,影视剪辑类账号颇受欢迎。在抖音等平台上搜索“影视剪辑”,会发现许多账号专门收集影视素材。其中,粉丝量达到500万的账号并不罕见。这说明观众对这类短视频内容接受度很高。这些账号通过重新编排影视素材制作短视频,有的作品制作精良,吸引了众多观众。内容涵盖面广,从热门大片到小众电影都有所涉及。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是观众希望快速了解影视内容,而这些剪辑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这些行为可能潜藏一些问题。首先,内容或许未经版权持有者允许。其次,这样的剪辑可能会干扰影视作品的正常观看体验,改变制片人的原定叙事步调和重点,进而可能对作品的原始性造成伤害。
典型侵权诉讼案例
长视频和短视频平台间侵权纠纷不少,比如2018年爱奇艺就起诉了B站。B站的UP主将爱奇艺自制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的片段剪辑后制作成新视频,这侵犯了爱奇艺的权益。最近,爱奇艺又起诉B站涉嫌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这可能与《终极笔记》有关。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长视频平台对自家内容的版权保护非常看重,一旦遇到侵权,它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短视频领域侵权案件频发,这与其快速成长紧密相连。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短视频制作变得容易,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加入。为了吸引观众和获取流量,有些人可能对版权问题视而不见,直接复制并剪辑影视内容。
短视频的审核机制真相
短视频平台宣称设有审查流程。一些视频剪辑师指出,审查过程包括机器和人工两部分。对于音频和视频内容的版权审查,理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然而,针对影视剪辑作品,仍有一些通过审查的“窍门”。网络上公开的教学视频展示了如何使影视剪辑作品顺利通过审查,博主还表示愿意收徒传授这些经验。这表明,现有的审核机制存在缺陷。
这些漏洞在审核过程中可能由多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技术审核的标准可能不够清晰,导致对影视剪辑是否构成侵权难以明确判断。其次,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对某些复杂剪辑是否侵犯版权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侵权行为背后的利益驱动
市场上对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呈现规模化的趋势。原创内容制作难度较大,创作者需具备独到的创意、撰写剧本和拍摄技巧。相比之下,影视剧的二次创作看似操作简便。部分创作者通过侵犯版权的二次创作方式,能够迅速增加粉丝数量。比如,一个新开设的账号,通过剪辑热门影视剧片段并上传至平台,就能快速吸引大量粉丝。
这些粉丝给创作者带来了流量和收益。创作者通过在视频里插入广告、参与平台流量分成等手段赚钱。这样的利益吸引让不少创作者即便知道可能侵犯他人权益,还是忍不住这么做。
长视频平台的应对举措
遇到短视频侵权问题,长视频网站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不会袖手旁观。它们会发表声明对短视频平台进行警示。而且,这些长视频平台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短视频生态系统。比如,腾讯视频推出《三十而已》时,其微视平台中的追剧专区就实现了长视频与短视频的联动。
随刻App对热门影视剧设有“速看”功能,并对二次创作内容进行了独立分类。这些做法既是对自身版权的一种维护,也是为了在短视频领域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同时,它们还旨在探索新的业务增长途径和吸引更多用户的方法。
对短视频发展的影响
联合声明表面上针对短视频侵权行为进行打击,但从长远角度分析,或许能促进短视频行业的繁荣。这或许会引导短视频制作者投身原创影视内容创作。短视频平台也将提升版权保护力度。一旦建立起合法合规的影视二次创作体系,将可能催生新的视频市场热潮。这或许会催生新的内容创作模式,比如创作者与版权方携手进行影视解说等创新形式的二次创作。这样做既可维护版权,又能满足观众对影视内容二次创作的需求。
那么,各位读者,你们对此类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与可能存在的侵权问题有何看法?期待你们的评论和交流,同时也很欢迎你们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