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网络上的“砍价”活动接连不断,既方便了大家,又提供了优惠,但同时也潜藏着信息泄露和财产受损的严重隐患。近些年,利用“砍价”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让人防备不及。这些不法分子究竟是如何通过“砍价”手段得手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防范?
“砍价”诱饵
一些不法分子频繁在微信等社交群组中大范围散布虚假的“砍价”广告,声称只要加入就能享受“免费砍价”的优惠,成功后还能拿到相应的商品,以此方式吸引众多用户加入。比如,他们推送一款热门电子产品的砍价链接,许多想占便宜的消费者就会毫不犹豫地点击链接。这种看似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实际上却是他们精心布下的陷阱。
虚假的“砍价”消息常常附带各种吸引人的条件,比如时间有限的折扣、额外的奖励等。而且,为了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他们甚至不惜伪造那些成功购物的虚假用户截图。看到这样的信息,受害者往往难以抗拒诱惑,从而一步步陷入骗局的陷阱。
信息窃取
用户一旦加入砍价活动,就有可能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威胁。不法分子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诱导用户点击不明链接或填写信息表格,非法搜集他们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私密资料。举例来说,用户在点击链接后,可能会误入一个看似正规的网站,但实际上是钓鱼网站,一旦输入信息,就可能被窃取。
犯罪分子会借助移动通信等技术非法搜集受害者资料。有时,他们还会假扮成正规平台的客服,以举办活动为由,诱使人们自愿透露个人资料。这些资料一旦被不法之徒所得,便成了他们盗窃的工具。
盗刷手段
获取个人信息后,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进行盗刷。他们可能会通过建立虚假账户或发送二维码等手段实施盗刷。例如,当收到受害者的砍价请求时,他们会以“结算”为借口发送二维码,诱使用户扫描。一旦用户扫描并完成支付,账户内的资金就会被盗走。
他们使用黑客工具,窃取账户密码等关键信息后,便直接在网络上进行资金转账。有些犯罪者技术高超,甚至能避开支付平台的安全检查,暗中转移资金。就有用户在参与促销活动后,发现自己的银行卡内60万元被不明身份的人盗用。
危害后果
信息泄露和资金被盗刷对受害者来说危害极大。直接的结果是资金损失,许多受害者多年辛勤积累的积蓄瞬间消失,这对他们的生活和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再者,个人信息泄露还会引发一系列麻烦和安全风险,例如接到大量垃圾信息和电话,甚至可能遭受各种诈骗。
社会整体会受到负面影响。这种诈骗行为的高发,损害了网络生态和市场秩序,减少了公众对网络活动的信心。此外,还给警方等执法机构增加了巨大工作负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打击这些犯罪活动。
警方提示
为了防止这类诈骗,警方提示大家,参与砍价时要提高警觉,不要随意点击不熟悉的人发来的网址。一旦发现异常信息,应立即向相应平台或警方求证。在输入任何个人资料之前,务必核实网站或APP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个人隐私安全,诸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密码以及验证码等敏感资料,切勿轻易告诉他人。一旦不小心点击了陌生的链接或是扫描了可疑的二维码,应立即中止操作,并迅速与银行取得联系,对账户进行冻结,以防损失进一步增加。
自我防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培养好的上网习惯。我们得在正规和官方的网站上活动,避免参与那些来源不明的“砍价”游戏。面对各种优惠信息,我们要保持清醒,别让小利益蒙蔽了判断。
定期对关键账号的密码进行更新,确保密码复杂度高,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同时,留意账户活动,一旦察觉异常,应立即行动。你是否遭遇过那种“砍价”的诈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