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帮朋友应允过拼多多上的“砍一刀”游戏?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普遍的活动背后,潜藏着骗子的陷阱。许多人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中了招,导致财产受损。
拼多多砍价营销模式
拼多多的这种砍价促销,主要依靠人际关系来推广。众多用户为了买到更便宜甚至免费的商品,纷纷四处寻求他人协助“砍价”。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快速流行,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喜欢占小便宜的心理。比如,在我国众多城市,不管是上班族还是学生,都有人对此活动表现出极大热情。拼多多因此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注册和活跃。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模式广为人知、参与者众多,才吸引了诈骗分子的注意。
在这种模式下,骗子们仿造拼多多砍价链接的样式,诱使大家点击。大家毫无察觉,很容易陷入陷阱,就像误入猎人设下的圈套的动物,危险就在眼前却毫无察觉。
何某的受骗经过
6月30日,昆明人何某不幸遭遇了类似的诈骗。他接到同学A发来的链接,看似是拼多多的“砍一刀”活动。起初,何某很小心,先退出了链接询问,确认无误后才点击帮忙。成功操作后,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收到了银行短信,显示被扣了3888元。原来,同学A的微信被盗了,发来的链接是诈骗信息。何某在输入信息后,银行卡就被盗刷了。这起事件在昆明发生,提醒我们诈骗可能发生在任何城市,任何人的身上。
此事警示众人,即便链接来自友人,亦不可轻信。毕竟,无法确保好友账号是否被盗,骗子或许正暗中觊觎,伺机诱人上当。
小柳的受骗情况
7月1日那天下午,小柳不幸遭遇了诈骗。有人打电话自称是京东的客服,说她在拼多多“砍一刀”时信息泄露了。对方让她做各种操作。小柳照做,下载了APP,登录了账号,还打开了指定的网址,还共享了屏幕。最后,按照诈骗分子的指示,把钱转到了所谓的安全账户,一共损失了5万元。这种诈骗手法是利用了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还有对正规平台的信任。
小柳并未提及具体地点,但这足以说明,无论身在何处,遭遇此类诈骗的风险都客观存在。而且,只要使用手机和网络,就有可能成为诈骗的目标。
诈骗分子手段剖析
诈骗分子常以伪装为手段。他们首先窃取微信账号,发送假冒的拼多多砍价链接,诱使他人输入关键信息,比如银行卡密码。接着,他们利用人们对权威机构的信任,采取诸如冒充京东客服、伪造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网站等手段。据相关数据统计,这种诈骗方式的成功率并不低。这是因为这种依托热门平台和大众需求进行的诈骗,往往能让人们降低警惕。
那些骗子不断变换诈骗手段,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提高的警惕。他们清楚大众对某些名牌和平台的信任,便企图利用这种信任来进行欺诈。
防范意识的重要性
要预防这类诈骗,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比如,对于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我们应坚决不点击。在拼多多进行正常的“砍一刀”活动时,根本无需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上网时,我们应牢记,若网站要求提供此类信息,那很可能是个钓鱼网站。此外,查询征信信息时,必须登录官方平台,切勿通过不明链接随意访问。这就像在夜晚行走时需时刻提防陷阱一样,在网络空间里我们也需谨慎行事。
这种意识体现的是对个人财产的守护,同时也显示出对家人与朋友的关爱。若人人都能保持警觉,诈骗者便难以得手。
警惕共享屏幕风险
共享屏幕这一新型诈骗方式需引起关注。在小柳的例子中,正是由于共享屏幕,诈骗者得以窥见她的银行账户操作。共享屏幕功能使得对方能目睹屏幕上的所有操作,甚至包括输入密码。许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其中的风险,一旦启用共享屏幕,就如同向诈骗者敞开了财富之门。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称客服的情况,不要轻率地开启共享屏幕功能。若操作涉及金钱或个人隐私,应立即中断并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
阅读至此,你是否对这种“一刀切”式的骗局有了更深的理解?你是否曾遭遇过类似的可疑链接?欢迎你分享你的遭遇,同时,也请你为这篇文章点赞、转发,帮助更多的人避开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