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拼多多发布了一则公告,指出公司遭受了有预谋的谣言攻击。网上流传着“女子因砍价被骗五十万元后自杀”等不实信息,这些谣言不仅损害了公司的良好声誉,还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
谣言种类与传播量
拼多多遭遇的传闻覆盖多个领域。诸如“女子砍价被骗五十万元,选择上吊自尽”、“夫妻砍价被扣六十万元,不幸跳楼”这类传言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特别是“哈尔滨一对夫妻砍价被骗六十万元,最终跳楼”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次数高达上亿次。这一现象反映出谣言传播之广,对拼多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谣言借助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迅速在网络中扩散,误导了大量网民。此外,不同类型的谣言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给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谣言中的数据误导
这些谣言里掺杂了数据误导。比如,有说“拼多多用一分钱抽奖骗人,1.5亿人参加一分钱抽奖却不退款,一年就有480亿进了拼多多账户”。这种说法在数字上本身就是错的。尽管已经辟谣,但仍有“一年有54亿进拼多多账户”的新说法在微信群里流传。这种看似有数据支持的谣言更容易让人相信,它们利用了很多人不擅长仔细分析数据的弱点,不断散播错误信息。
造谣者手段升级
观察造谣手法,可以发现其持续进化。三月末,出现了诸如“公安部紧急通告:拼多多砍价盗取银行账号”之类的虚假消息。造谣者利用诈骗、盗号等严重情节,搭配跳楼、上吊等极端行为,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此外,谣言开始针对平台业务,不再采用老套的明显模式,其形式持续创新。这表明幕后操纵者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谣言传播方式变化
现在谣言的流传途径有所调整。过去常见于微博、公众号等公开平台,而现在却转向微信群、QQ群等私密空间散播。比如,5月3日,就有关于“女子在拼多多帮砍价被骗50万,最终上吊自杀”的谣言在微信群里广泛流传。这种转变使得调查取证更加困难。但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变化使得谣言传播更为隐秘,且传播速度加快,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对比其他企业遭遇
在互联网行业,像拼多多这样在短时间内遭遇如此频繁、令人震惊、形式多变且手段雷同、策划周到且组织严密的谣言攻击实属罕见。与之前在食品安全领域所见的网络谣言相比,当时多部门联合打击,企业也起诉了造谣者,谣言的传播势头得到了控制。然而,当网络谣言蔓延至电商领域,又出现了这些新的特点。对拼多多的恶意诽谤和造谣,可以说是当前电商领域谣言攻击的一个典型例子。
拼多多的反击措施
拼多多遇到这种局面,便设立了对抗谣言的奖金。若能提供相关谣言的策划、炒作线索,并协助警方捉拿造谣团伙,可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此举显示出拼多多对抗谣言、抹黑行为的决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揪出背后操控的团体和个人。
对于企业遭遇有预谋的谣言攻击,你有什么看法?请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